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发展过程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由牛顿、夫琅和费、基尔霍夫、密勒、朗伯等人经过不间断的研究得到。
牛顿最先发现了太阳光是复合光。牛顿让太阳光透过暗室窗上小圆孔,在室内形成很细太阳光束。该光束经棱镜散射后,在端壁上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,也就是太阳光谱。
夫琅和费对牛顿发现的光谱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,发现太阳光谱有600多条暗线。这也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,但是那时候人们还不能够对夫琅和费线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。
基尔霍夫发现了自然界物质的放射波长和吸收波长是一致的,也就是说每种物质只对特定频率的光有吸收。
密勒把光谱图表从可见区扩展到了紫外区,并指出吸收光谱不仅与组成物质的基团有关,而且与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关。从而初步建立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,以此推动了分光光度计的发展。
美国国家标准局根据米勒等人的检验结果,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可见分光光度计,此后,该分析仪器被不断改进,很快在各个领域的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应用。
而现在光度计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耳定律:当用一束强度为Io的单色光垂直通过厚度为b、吸光物质浓度为c的溶液时,溶液的吸光度正比于溶液的厚度b和溶液中吸光物质的浓度c的乘积。数学表达式为:A=-lgT=Kbc。随后,该定律在物质的定性/定量分析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。
可以说,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从开始到现在,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,现在仪器正在向功能强、体积小、操作智能等方向发展。
文章标签:紫外光度计知识紫外光度计发展紫外光度计历史 评论收藏分享
购买、咨询(仪器设备提交仪器设备信息
"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发展过程"相关
- 比耳定律概述及其使用局限性
- 分光光度计的理论基础是比耳定律,比耳定律问世已240多年了,几乎所有的光学分析仪器如:
- 浅要分析影响比耳定律可靠性的因素
- 比耳定律假设的分析条件与实际的分析条件有偏离,因此,在使用中就会出现可靠性的问题。在
- 漫谈准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
- 准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从结构和性能上讲,要高于单光束,而低于双光束,本文将从定义